中华笑城    欢乐万荣

中国(万荣)砼外加剂网

李家大院

timg6.jpg 

慈善世家——李家大院

晋南独一无二的巨商豪宅李家大院,位于运城市以北38公里处的万荣县阎景村。西临209国道,东靠桃花谷,北依奇峰突兀的孤峰山,南眺百里盐湖,堪称风水宝地。

李家大院景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由古建区、仿古区、新建区、服务区、农业生态园、笑话博览园六大部分组成,是一个集吃、住、游、娱乐、购物、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旅游胜地。

李家大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近200年。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两大建筑特色。古院落群布列有序,层次分明;体量宏阔,用材肥硕;结构严谨,坚固耐用;通风透光,守备森严;装饰考究,古朴典雅。传统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大宅门接地通天。李家大院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处处显示着晋南民间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临门、松鹤延年、耕读传家、富贵平安等吉祥含义,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晋南的民俗、民风和文化特点。另因西院院主李道行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部分院落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从而又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是全国众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

李家以土布起家,以义制利,利义相济。世代富而不骄,富而不奢,富而行仁,其善行善举使顽贪之人思廉,懦弱之人思立,困顿之人思变,乖戾之人思善。李家的经商史及其数代人遵古“忠恕”的家规家风至今还有参照的意义,他们历世乐善好施的义举更让人肃然起敬。走进李家大院,尤如投进吉祥的怀抱,那错落有致、古香古色的传统民居;青砖高墙、棹楔鸱吻的巷陌老街;各式各样、精妙绝伦的砖木石雕;千姿百态、无所不备的字画、碑帖;展室里的创业、经商、善举史等等,既让人大饱眼福,又令人回味无穷。李家大院正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向中外游客展示其永恒的魅力……

历史文化长廊

大院东西两边的历史文化长廊石刻浮雕,长130米,总面积240平方米。此长廊可谓是华夏文明的浓缩图,远可追溯到四千万年前的世纪曙猿,广可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各个领域,细可分为农耕、水利、商贸、外交、医药、诗书、教育诸方面,是华夏文明之根、之祖、之源、之宗。

长廊的东边是河东名胜古迹荟萃:有海内外最大的武庙解州关帝庙;有被誉为东方壁画艺术宝库的芮城永乐宫;有全国最精致造型最华美的楼阁式建筑万荣飞云楼;有西汉以来历代帝王祭祀后土圣母的万荣后土祠;有规模最大铸造最精的唐代铁人铁牛永济蒲津古渡遗址;有宋代文物聚集的夏县司马光祖茔;有儒佛道三教合流的佛教寺院稷山青龙寺;有千古绝唱的爱情故事圣地永济普救寺;有现代重建全国四大名楼之首的仿唐建筑永济鹳雀楼,等等。

长廊的西边是河东精英誉满九州:为王者如尧、舜、禹、晋文公,文治武功,各领风骚;辅政者如傅说,司马光,鼎新革故,泽被苍生;重农者如嫘祖、后稷,稼穑蚕织,造福人类;经商者如猗顿,点石成金,善贾好义;统军者如风后、关羽、薛仁贵,点兵沙场,运筹帷幄;治学者如荀子、郭璞、裴秀、王通,格物致知,启人心智;长诗文者如王勃,王维、王之涣、柳宗元、关汉卿、司空图,文才横溢,久享盛名;擅书画者如卫夫人、薛稷,妙笔生花,意境深远;此皆河东史上出类拔萃,名播四海者。历史因文化而长青,民族以文化而传承。李家以土布而起家,因慈善而名垂青史。

功德堂

两边的对联:“守东平王格言不外为善二字,遵司马公遗训只在积德一端”。

“东平王”指汉武帝之子刘苍,刘苍与汉明帝刘庄闲谈,刘庄问:“处家何等最乐?”刘苍答:“为善最乐”。下联的“司马公”指司马光,曾编篡《资治通鉴》,留有家训《训俭于康》传世,告诫后辈为人处世在于积德。

李氏家族,在晋南一带当属首富,然富而不骄,富而不奢,富能济世。每遇灾年,李家都急公好义,倾其家底,赈济灾民。因广做善事,历代相继,方圆数百里人称之为“李善人”。

(这里展现的是官府及乡民对李氏家族的褒奖和盛誉。李氏一门修德为善,可谓功德无量,后世流芳。)

奉政大夫

这是清光绪三年,李家因赈灾有功、乐善有德,清政府赠封“廷”字辈的李廷槐、“文”字辈的李文蔚、“敬”字辈的李敬义为奉政大夫,清正五品。并分封他们的夫人为宜人。

李公省吾德行碑、李公常五德行碑

这两个碑是民国五年、七年的时候,万泉县的县、乡、村民为李敬修、李敬伦刻的德行碑。以歌颂他们的高尚品德、记录他们的善行义举。

急公好义、乐善好义:

一八九零年,万泉县书院坍塌时,李敬修首捐五百金,这两个匾额是县令鹿公以及清右副都御使奎中丞和刘学使分别赠给他的。

孝廉方正

李道在为人正直、善侍父母,一九零九年,清万泉县的知县丁璜为其赠“孝廉方正”的匾额。

为善有方、世人标的

李敬伦因慷慨好施,善行有方,这块“为善有方,世人标的”的匾额是民国五年,阎景村的全体村民赠给他的。

四等嘉禾章

这个四等“嘉禾章”是民国七年国民政府授予“道”字辈李道在的。

彤华垂耀

民国八年,李敬伦的妻子岳氏去世,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赠送“彤华垂耀”的匾额,以光逝者。

博施济众、乐善好施

民国十七年、十八年,李氏家族倾其家底赈灾济困,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给李家颁发了一块“博施济众”的牌匾以示表彰。万泉县的县长王德成也为李氏家族颁发了一块“乐善好施”的牌匾。

泽润万荣、懿范永垂

民国十八年,李道行母亲王氏去世,万泉县36村为其赠“泽润万荣,懿范永垂”匾一块。

德风善霖

民国十八年,李道升去世后,阎景村全体村民赠送的“德风善霖”匾额。

懿德千古

民国二十年,李道升的妻子武氏去世后,阎景村全体村民赠送的“懿德千古”合村匾。

自明堂

是第十五代“道”字辈李道行的宅院。

这个宅院门楼外形的整体轮廓高、直、尖,线条轻快,造型挺秀,体现了十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给人以向上升华的神秘感,昭示了这座宅院中西合璧的建筑理念。这也是李家大院建筑的一大特色。大门上的匾额是“修德为善”四个字,意思是修养道德,广做善事。

大门上的对联是:三省台前设棋枰欢留朋友;一经楼上藏书籍遗训子孙。三省出自《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说一个人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的行为,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温习了呢?一经一词出自《汉书》:“汉韦贤及弦成,具以明经,位至宰相。谚曰:‘遗(或赠)子孙黄金满,不如一经’”。“经”是对典范著作的尊崇。

上联和下联的意思是:三省台前摆设棋盘是为了留朋友来欢聚;一经楼上藏书籍是为了把做人的学问留给子孙。

李道行建一经楼的用意是让子孙刻苦读书,修身养性。

这幅对联体现了主人不仅好结良友,注重朋友间的友谊,而且十分重视对子孙的教育。

这个门上的铁艺非常讲究,可以用十组词语概括,分别是:四季平安、平安如意、渔樵耕读、连生贵子、八仙祝寿、琴棋书画、天官赐福、天中避邪、三星高照、寿居耄耋。

这六扇风门,它的木雕内容是《礼记·礼运》中描绘大同社会的一段话,充分表达了主人对安定美好生活的向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同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翻译过来就是:实行上古时代的社会制度时,天下是属于公共的。推举选拔贤能的人才,追求信用,力求和睦。所以人们不只爱戴自己的父母,不只养育自己的子女。使人老了有养老所需的用度,壮年人有可以养家的财物。未成年人有成长所需的物质条件。那些老年男子没有妻子的,老年妇人没有丈夫的,年少而丧父的,年老而无子的,残疾的,有病的社会都能保障他们的生活用度。男子成年有生计,女子成年能按时出嫁。财物不想让它抛弃在地上,但不必藏在自己家里;力气担心它不能从自己身上发挥出来,不必为自己留着。这样一来,奸诈的计谋就不会兴起,抢人的、偷人的、犯上作乱的都不会发生,所以人们外出时,只要把门从外边拉住就行了,用不着锁。这就是所谓的大同社会。

1timg.jpg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一经楼。当时,李道行考虑到麦克蒂伦生活习惯不同,砖砌窑洞的通风采光又受到一定限制,就为她专门建造了这个一经楼。一经楼是凭崖而建的“一”字排楼阁,又称“藏书楼”。它的门和窗大部分都是尖形和拱形的,是典型的欧洲“哥特式”建筑,从而形成了与中国北方传统厚重阴暗四合院迥然不同的风格,通风采光,宽敞明亮,局部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

李道行在建房时,不仅考虑到采光、视线,而且注重活动空间和地理因素,在院子的东西两边修建了前天台和后天台。

后天台面积400平方米,设有三省台和棋枰台。三省台是李道行和他的家人观景赏月、反思自己的地方;棋枰台是跟朋友们对弈、茗茶的地方。后天台上还可以晾晒粮食,晒好后把粮食从后天台上的小洞运到下面的粮仓里,方便省力。

前天台对面原有一戏台,站在前天台上可以看见戏台上的表演。李道行当年曾任山西省议会议员、参事员、阎景村村长等职。因他思想开放,作风民主,待人平等,好结良友,文人墨客、四方名士经常来往李家。

现在请参观李道行的客厅与麦克蒂伦的卧室。

timg123.jpg由于李道行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 所以在生活习惯、教育子女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变。比如:我们北方多住土坑,靠烧柴取暖,而李道行则用英制铁铸的取暖炉取暖,并把土炕改为木床;吃饭不仅用筷子,也用刀叉。李道行在家穿长袍短褂,外出则着西装扎领带。麦克蒂伦在英国穿连衣裙,到中国后却入乡随俗,改为梳发髻,穿当地妇女的服饰。麦克蒂伦还精通汉语,熟读中国历史。尤其敬重中国古代的“四大贤母”,也就是孟子的母亲、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欧阳修的母亲、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以及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麦克蒂伦仿效她们的教子方法,在教育子女时,必引“断机勖学”、“ 画荻传书”、 “精忠报国”、“官物遗母”等典故,而且特别严格,从不为错误小而姑息迁就。

封建社会有钱人家的子女一般十五六岁结婚,而麦克蒂伦坚决反对子女早婚,并坚持婚姻自由,提倡男女平等。

在这我们把李道行的生平分求学、经商、参政、行善、进步、婚姻六大部分为大家做以介绍:

李道行(1880年 - 1965年),名道行,字子用,以字行,是李家第十五代道字辈的核心人物,也是李氏家族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祖父李文蔚,父亲李敬修,叔父李敬义。李道行兄弟二人,子用为长,弟道临。

李道行少习国学,后留学英国,学习纺织专业,回国后接管家务、商务,创办实业,参与政事。他亲历了李氏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程。李道行秉承先祖遗风,以义制利,推仁行善,方圆百里誉为“李善人”。

一、求学 

1889年,九岁的李道行入自家私塾学习。1894年从县立高级小学毕业。1905年入泮(pàn)(明清州县录取新进生员,入学称入泮)。1906年进入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预科学习。1907年,清廷为培养西学人才,在各省选派留学生。李道行经家里同意,呈请自费去英国学习纺织。李道行随留英学生团从太原出发,坐火车抵达天津,再从天津港坐轮船去英国,前后经过近一个多月的旅途,才到达英国格拉斯哥市。

格拉斯哥市是苏格兰最大的一座城市,位于苏格兰西部,以其辉煌的文化和传统闻名于世。

格拉斯哥大学成立于1451年,是英国最古老、最著名的学院之一,在英国的文化与商业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1908年至1909年李道行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先学习了两年英语。1910年入格拉斯哥皇家实业专门学校纺织科学习。1914年毕业,携英国妻子麦克蒂伦回国。

二、经商

1、初跑“三边”经见世面

1899年,李道行因新婚妻子(原配王梅瑛)英年早逝而万念俱灰,休学在家。为使李道行解脱丧妻之痛,1900年,李敬修决定让李道行跟冯掌柜跑陕北“三边”,见识学堂外面的世界,感受经商的艰辛。

李道行随同马帮从河南禹州、湖北枣阳贩土布到陕北的安边、定边、靖边三县,又将甘肃、宁夏、内蒙等地的药材、皮货等贩运到内地,往返一趟三月有余。陕甘蒙等地对布匹的巨大需求和晋南当地妇女手工纺织土布的落后生产方式,促使他后来去英国学习现代纺织技术。

2、接管家业振兴商务

子承父业

1914年,李道行结束在英国七年的留学生活,携洋妻麦克蒂伦毕业回国。他既不想当官,也不想经商,一门心思想发挥自己所学搞纺织工业。然因父亲李敬修有病在家,不能远行,便到运城中学任英文教员。

1915年,其父病情加重,母亲王氏既照料家务又照管商务,身心疲惫,便多次劝说李道行接掌父业。1917年李敬修病故后,李道行经艰难抉择,终于接管了家门商务,并担任西安、兰州、平凉、宁夏等地的“敬信义”、“敬成源”、“敬成泰”、“敬兴谱”、“敬兴公”、“敬兴吉”等京广杂货铺的总掌柜。

修订店规

李道行接管家门商务后第一件事就是修订店规。原来李家商号分红的规则是每三年结算一次,在三年的收入中扣除股金总额和“财神股”,余额按四六分成,其中股东占六成,人力股占四成。为调动各商铺掌柜、店员的积极性,李道行把东家股份由六成改为五成,人力股由四成改为五成。人力股一股由原三厘升为五厘。把每三年分红一次,改为一年分红一次。李道行很有长远眼光,他深知调动掌柜和店员积极性的重要意义。修改店规的当年李家的生意利润比前一年翻了一番多。

扩大经营

1916年,李道行着手将银川“敬义泰”的门面扩大为五间,并买下店铺旁边地皮,建起食品加工厂,形成前店后厂,产销见面的格局。他们生产的酱油、醋色浓味香,深受当地人欢迎;糕点、黄酒、玫瑰露酒和枸杞酒,成为当地上层人士馈赠的高级礼品。

后来李家三寡妇王和君(李大猷之妻)接手经营后,“敬义泰”生意越做越大,招牌也越打越响,成为宁夏有名的“八大商号”之首。

诚信经商

李道行经商诚实守信,凡“敬”字号商店,一律坚持信义为重,经营的商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李道行要求各商号把顾主当亲人,一切为顾主着想,买东西可现款交易,也可赊账,还可物资顶替,并允许拆整卖零。

3、创办实业〓由商入工

随着经商经验和资本的积累,李道行决定要实现自己年轻时的理想,创办实业。1917年,他在陕西三原县设立了“鼎记花店”收购棉花。

三原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部,盛产粮棉,是民国初期北方棉花购销的主要市场。

“鼎记花店”在繁荣时期,每年仅收购棉花资金就达二十余万元(银元),收购棉花六百多担(一担100斤),然后送打包厂整装,由火车运往沪、津、武汉的申新纱厂、中纺公司、大华纱厂和山西的新绛大益纺纱厂。

由于资金雄厚,业务量大,“鼎记花店”在三原县负有盛名,各纱厂与其业务联系最多。解放后,实行公私合营,“鼎记花店”并入三原县花厂。

1922年,经晋华纺纱厂总工程师王世毅(1917年留学日本,临猗县人,是李道行的亲家)引荐,李道行入股经营晋华纺纱厂。这使李道行一生所学的纺织专业知识和技术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

1925年,李道行在山陕咽喉之地陕西省韩城县投资建立 “敬信义”炉院(明清时冶炼铸造的工厂称炉院)。

当时“敬信义”炉院主要产品有大、小五齿铧、风齿铧、柳叶铧以及一些笼圈、铁锅等,其中最著名的产品是芝川铧,除畅销本地外,还通过当地众多的“脚户”(赶牲口驮运贩卖者),将炉院的产品运往三原、渭南、潼关、河南等地。解放后,炉院分别并入县铁业生产合作社和县农具合作工厂。

三、参政

1919年和1922年,李道行在同学河东道尹马骏的举荐下,两次当选为山西省议会第二届和第三届议员。不久,山西省成立省参事会,以省长(阎锡山)为会长,省议会选出三人担任省参事会参事员,李道行被选举聘用。

1925年参事期满后,李道行返乡担任阎景村村长。

四、行善

李道行父亲李敬修生前就有“李善人”的美称,经常急公好义,周济百姓。

李道行由于接受过西方教育,思想开放,作风民主,待人平等。他继承其父遗风,为富行仁,扶危救困,做了大量的善事和义举,官府百姓褒奖无数,善人美名,声闻遐迩。

李道行家马厩每天常留有四五头牲口,村民凡耕田磨面、下雨天道路泥泞难行需用牲口者,只要给长工头打个招呼,就给以安排使用,从未收过一点回报。

李道行家常备有两辆高级马拉轿车,一辆自己用,一辆供村民和亲朋使用。如果他人有特别急事,轿车调不过来,李道行则让用自己坐的轿车。

民国年间,原万泉县丁樊村景淑梅8岁时父母双亡。她孤苦零丁,流落阎景街头,行乞谋生。李道行遇见后,领回家中,管吃管住,并当作自己的儿女一样教养,直至婚嫁。

李道行家有200余亩良田。1926年夏收时,李道行正在家吃饭,一长工头跑来说:“东家,东家,咱家麦地麦子还没有拉完,尉庄村的人就在咱家地里拾麦穗,拦都拦不住。”李道行听后说:“别拦!他是用手拾,咱是用车装,咱比他多的多。何况地里麦子拾干净了好,这样一不糟蹋粮食,二来这些人也有饭吃了。”

1928年、1929年,河东连逢大旱,秋未收,麦未种,室内鼠绝,死人无数,入冬又逢奇寒,方圆百姓饥寒交迫,嗷嗷待哺。李道行同兄长李道升、李道在共拿出三万多块银元先后赈济万荣十七县灾区每县一千块银元,对本村及原籍薛店村特别救济四千块银元和两千块银元。又给河东旱灾救济总会捐款一万块银元。并在薛店村家庙、阎景村祖师庙、运城神池庙三处设粥场舍饭,使许多饥民得以存活。直至第二年秋收后粥场才解散,为此,当时的民国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为李家颁发“博施济众”匾一块,以示褒奖。万泉县长王德成以颁发“乐善好施”匾一块。

1929年10月17日,李道行的母亲王氏去世,享年70岁。为表示孝心和善念,李道行向万泉县南片和西片36个村村长发了“哀启”贴,并公告明示:葬母期间,舍饭十天。凡家贫者,请来就餐。每天两餐供饭,每餐每人一大碗烩菜,两个大白馍。一时间,周围村庄有千号饥困者来李道行家吃饭。

1930年秋,阎锡山动员全省各地富户资助兴建公路。晋南的猗氏县、万泉县由尉庄的王万年和阎景村的李道行牵头。李道行组织李氏家族等兄弟,共捐钱36000元(银元)。意谓代表万泉县的西片和南片共36个村庄,每村1000元(银元)。1931年前后,猗氏至万泉的公路破土动工,一年后建成。李道行留学西洋,待人平等,从不以权势压人。他们家主人和长工同锅同食,并在每年八月十五这天(李道行定为长工节)让家里主妇穿上礼服褶裙向长工行裣衽礼,在当时传为佳话。

五、进步

李道行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大动荡、大裂变、大革命的混乱时期。他始终坚定不移保持了一种爱国向上的积极态度,无论辛亥革命时期,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留下了一个进步开明的绅士形象。

1914年,李道行回国后,看到孙中山在日本发表的讨袁宣言,激动不已,在留英同学河东道尹马骏的联络指引下,将筹集的三千块银元捐给孙中山成立的中华革命党。

1938年8月,李道行把私藏的50余条枪和一千余发子弹捐献给汾南支队,另外把自己随身携带的德国造手枪交给了汾南支队队长。

1949年,李道行把孙子李同温送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革命浴血奋战,后升任连长,现已在甘肃武山县光荣离休。

1957年,李道行在太原积极加入“民革”,学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改造自己的人生观。

六、内助

李道行坚持一夫一妻制,一生只娶妻不纳妾,前后共有五位夫人:

1、原配王氏染病早逝

1899年正月十八日,李道行娶晋州知州庚辰进士、王化光的三女儿王梅瑛为妻。王梅瑛第二年为李家生下一女,却不幸因产后偶感伤寒,早卒人世。

2、继配澹台情深意长

1900年,李道行继娶河津澹台倬次女澹台玉环后,澹台玉环一直未孕。1904年,澹台玉环主动找婆母王氏,愿自休为奴,永不改嫁,让李道行另娶。王氏和李道行坚决反对,但澹台玉环决心已下,写好自休书并从李道行卧室搬出。

澹台玉环自休为奴后,一直留在李家并与家人相处得非常融洽。李道行第三任夫人麦克蒂伦去世后,留下两男三女五个孩童,最大8岁,最小的不满周岁。澹台玉环不忍心这五个孩童失去慈母之爱,便向婆母讲明,愿承担起抚养重任。李道行得知此事后,便领上五个孩子来到澹台玉环面前,双膝跪谢。1926年澹台夫人病故。

3、洋妻麦克蒂伦识书明礼

1907年李道行自费留学英国,住在英国格拉斯哥市码头一个旅馆。老板膝下有一小女,名叫麦克蒂伦,年方十七,金丝秀发,容貌清媚。随着交往增多,两人互生爱慕之情。1910年两人又都同时考入格拉斯哥皇家实业专门学校,其关系更加密切,情投意合,相亲相爱。1911年,李道行书信征得父母同意后,便与麦克蒂伦在英国结为伉俪(kàng lì),不久生一男孩,取名大(yīng)。

1914年,李道行结束在英国长达七年的留学,携妻子麦克蒂伦回国并轰动乡里。当麦克蒂伦下轿车进村时,阎景村的巷道、树上、房上都站满了围观的人群。

李敬修与亲朋前来相迎时,麦克蒂伦行西洋礼节上前拥抱李敬修,并亲了李敬修一下。李敬修当众大怒,打了麦克蒂伦一个耳光。麦克蒂伦吃惊万分,在场的亲朋也十分尴尬。李道行连忙解释,麦克蒂伦遂后向李敬修行中式三鞠躬礼表示歉意。

麦克蒂伦进李家后,入乡随俗,不留披肩发,不戴高毡帽,不穿连衣裙,整个衣着打扮及生活起居都依照李家妇女的样子去做。

从1914至1918年,麦克蒂伦先后共生两男三女。她不仅精通英文,且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并略通中国历史,弹的一手好钢琴,还会拉手风琴。每天早上麦克蒂伦教本家子弟学习英文,中午用钢琴教子女学习音乐。麦克蒂伦勤劳朴素,孩子们的衣服都是她亲自缝纫。

麦克蒂伦性情和顺,知书达理,侍奉公婆严谨持重,和颜悦色。公公病重时,麦克蒂伦床前床后照料入微;公公逝世时,麦克蒂伦含悲料理丧事,里外事务样样周全;殡葬亲人后,麦克蒂伦因操劳过度,染病卧床,后听说李道行被土匪绑架,又受到惊吓,病情逐渐加重,虽经多方求医,终未见效,于1918年9月12日去世,年仅28岁。

4、续弦胡氏照料遗孤

澹台夫人于1926年病故。同年冬,李道行娶河津县胡家堡村的胡氏为妻。胡氏一手料理家务和抚育麦克蒂伦的几个儿女。抗战爆发后,李道行偕胡氏逃难西安,抗战胜利后,李道行从西安回到家中,1946年胡氏病故。

5、五妻梅花相守至老

1947年,李道行仍返回西安,当时国民党将伪币改为金圆券,通货膨胀,利息太大,因受其害,各地生意相继歇业。这时,李道行在堂嫂做媒下继娶本村遗孀王梅花,当时其生意均已歇业。1952年,因生活困难,李道行偕王梅花来到太原,将1920年在太原当省议员时为儿女上学盖下的东夹巷38号房院及店铺(共38间房)收回自己管理,每月房租一百零八元,一半交纳公款,一半自己生活使用。1958年李道行在太原加入民革。1960年,李道行偕王梅花回到阎景村。1965年,李道行病逝故里,享年86岁。1980年王梅花去世,享年72岁。    

现在我们来到李道行出国前住的地方,他跟麦克蒂伦回来后,住在前边的砖砌窑洞里。李道行分别为这四眼窑洞门上题了“一心、二难、三思、四知”,属砖雕阳刻匾额。

一心,就是同心协力的意思。《庄子·天道》中讲:“一心定而王天下”。就是说,王者有亿万臣而臣有亿万心,相当于无一臣,则无天下。王者有臣三千,而臣一心为王,万众一心,则得天下。俗话讲 “一人一条心,难买半根针;万众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当年李家经商店铺一百多,掌柜、伙计千余人都一心为李家,从不二心,所以李家生意才会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二难”是指两件难事,也就是“儿在金榜题名时,双亲还在未老时”这两件很难同时完成的事。我们也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待”(“贤者欲养,二亲不待”)说的就是忠孝不能两全。李道行除了考虑上面的两件难事以外,更主要的则是考虑如何使李家的生意兴隆、人丁兴旺!

“一心”和“二难”窑洞是李道行与麦克蒂伦回来以后住的地方,“三思”和“四知”窑洞是棉仓和工具房。

“三思”就是说做事要反复考虑,三思而后行。还有一种解释是指少思长,老思死,有思穷。孔子曾曰“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是说人的少年、中年以及富有后这三个时期应该思考的问题。意思是,一个人少年的时候如果不思进取,长大以后,就没有才能;成为长者以后,如果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后辈,去世后就没有人会思念他;富有的时候如果不施舍于穷人,像这样为富不仁的人,当他穷了以后,也没有人肯施舍于他;所以,少年的时候要多思考长大以后的事,才会努力用功;成为长者以后,多思考过世后的事,就会好好教育自己的子女;富有以后多思考穷的时候的事,就会多行善事、施舍穷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为人称道的君子。

李家“敬信义”商号之所以财源茂盛是因为他们每天都思考三个字:“敬”——对待顾主热情恭敬 、“信”——做生意讲诚信、“义”——坚持以义制利。

“四知”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人们常说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东汉时有一名叫杨震的将军,路过荆州,荆州县令王密与他是故交,在深夜送他十斤黄金,并且说夜深人静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杨震却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无知?王密听了以后觉得非常惭愧,于是就拿着黄金走了。后来人们说的“阴墙虽两密,幽夜有四知”指的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二是指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知微、知彰是既要知道事物萌发之初极微小的现象,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显著后果。知柔、知刚是指要懂得柔和刚的威力,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如此方成大事。这也是乾隆皇帝“刚柔相济,恩威并施”治世思想的体现和统治手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再看窑洞顶上面的一圈花墙,它虽然只是用普通的砖瓦拼成的,但每组图案都自成一体,没有重复,朴素典雅、美观大方。据说,李道行建房时,特别聘请了两个建筑工队,要求建房工人是方圆十里家里揭不开锅的饥困者。还要求建房时活泥的土要用罗网过,房屋基础要用红粘土夯实,标准是第一天用夯打成圆窝,放上水,第二天早上水不下渗方可验收。有好多人都不理解,说他这样干既耗费银子,又延误工期。李道行却说:“不就多吃咱几顿饭,多给点银子?人家又不白吃,也不白拿工钱!”这实际上是李道行在暗中施舍贫困者。

所以这两个队的匠工们都非常感激他,便暗中较劲,各自施展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建造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四周精致花墙。

timg66.jpg  百善图

现在我们的正前方是李家的百善图影壁,上面有从商、周、秦、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时期著名书法大家所书写的“善”字。例如:晋朝王羲之的“善”字;唐太宗李世民的“善”字;唐代颜真卿的“善”字;宋代欧阳修的“善”字等等。李家连续数代行善,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李家在这放这个砖雕百善图,是为了告诫后人这样八句话: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善行为宝;修德为善,善行天下。

敬信义商号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李家“敬信义”商号。这个商号是李家“文”字辈的李文阶、李文蔚最初创办的。起初是为了满足自己家族的生活需要开设的,只对内销售。所以这个商铺就开在了李家的家门口。后来因为商铺内的商品物美价廉,阎景村的村民们也经常到“敬信义”购物,之后“敬信义”商号开始对村民开放。后来,“敬信义”的分号发展到了全国各地。

后院是“敬信义”商号的作坊,这就是当时的工厂。也就是所谓的前店后厂,产销见面。

同福堂

现在我们来到李家“同福堂”。这是李家第十六代“大”字辈李大佐的宅院。这个门楼也是仿欧洲哥特式建筑,而他表面的砖雕图案却是典型的晋南民间文化艺术。门楼最上面圆形凹槽内原来画的是块表,指向早晨九点钟,象征李氏家族就像早晨九点钟的太阳一样,朝气蓬勃,奋发向上。门匾上、下四个小图案是牡丹、荷花、菊花、梅花,代表的是春、夏、秋、冬,表示四季平安。两边分别是一个砖雕花瓶,里面放的是拂尘、佛珠、宝剑等避邪之物。花瓶两边雕的是如意卷草,象征平安如意。门匾上面的字是“怀永图”,在文革的时候被毁坏了,它的意思是胸怀长久之计谋,也就是胸怀大志。门匾下面是松鼠葡萄砖雕图。松鼠葡萄藤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我们中国人喜欢谐音取义,鼠在当地方言中发“fu”的音,与福同音,象征富贵;[BF]葡萄,又内含多粒,所以整个图案象征“多子多福”。再往下有六个方形砖雕,分别是一些表达吉祥的水果,依次是:

桃—益寿延年   石榴—喜笑颜开  甜瓜—瓜瓞绵绵

葡萄—多子多福  佛手—福寿双全  柿子—事事平安

这些水果充分体现了晋南人追求富贵平安、多子多福、福寿双全的心理特点。

门的西边侧壁上的砖雕是海马朝阳表示蒸蒸日上。东边上部是犀牛望月,传说犀牛是一名天将,因犯天规被逐下天界,由于他很思念天宫的生活,于是一到晚上,便抬头望月宫,后人故称为“犀牛望月”。古人云:犀牛谐音“喜牛”,是大吉大利、喜从天降的吉祥物。两边侧壁上面的字分别是“溥仁”和“树德”。“溥仁”的“溥”是广大,普遍的意思。“溥仁”就是要推行仁义,使天下充满仁爱。

这个宅院是三进式四合院,前窄后宽,意为聚财。两边的耳房是看家护院的人住的。

二进院门上的木雕门楼是李家木雕门楼的经典之作。最上面一排是以如意卷草纹为背景的四个锦鸡,寓意四季如意。中间的斗拱下面是蜥龙捧寿,又称“龙天赐寿”。左右两边的斗拱下面是瓶子、鼎、香炉等称为“博古”,寓意人的知识广博,有才能不同凡俗。博古图的旁边是甜瓜蔓,甜瓜,是晋南的特产。它的瓜蔓卧地而生、绵长不断。取其藤蔓入地及绵长的特点。“蔓带”与“万代”谐音,故甜瓜为象征子孙绵延的吉祥物,称为“瓜瓞绵绵”。中间斗拱的两边是传统吉祥图案凤戏牡丹。古代传说,凤是鸟中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寓意富贵。丹凤结合象征着美好、光明和幸福,称之为“凤戏牡丹”,视为祥瑞、美好、富贵的象征。

柱头上面是牡丹与麒麟送子。麒麟送子是我国古时候祈子法的一种。传说中麒麟是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们带来子嗣。王充在《论衡·定贤》中描述,孔子诞生之前,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院。这个典故成为“麒麟送子”的来源。相传孔子的父亲孔纥与母亲颜徵仅孔孟皮一个男孩,但患有足疾,不能担当祀事。夫妇俩觉得太遗憾,就一起在尼山祈祷。一天夜里,忽有一头麒麟踱进阙里。麒麟从嘴里吐出一方帛,上面还写着文字:“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徵在贤明”。第二天,麒麟不见了,孔纥家传出一阵响亮的婴儿啼哭声。之后,麒麟送子图就成了祥瑞降临、圣贤诞生的象征。民间也有“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的说法。背景牡丹代表富贵,所以位于门楼上的整个图案寓意天降贵子。

门楼的正中间有个穿蓝色衣服的大人,后面跟着一个小孩,手中拿着一株梅花,在梅林里游玩。描绘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踏雪寻梅的故事。梅花自古以来就以怒放于风雪中的形象,象征着傲寒凌风、坚贞不屈。孟浩然(689-约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少年好学,酷爱梅花,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准备回襄阳时,王维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唐玄宗听说后,专程来见孟浩然,浩然无求仕之心,藏于床下。玄宗发现后诏浩然出,浩然吟诗一首以表达他不愿做官的想法。玄宗没有强求,放他归去。下面的“骑马雀替”上的木雕图案是大象,身上是花瓶(已毁)表示气象升平、万象更新。两边的狮子滚绣球是祛灾祈福的吉祥物,也寓意李家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大象两边是香炉、古琴,寓意李家是书香之家。中间是一个阁楼,表示更上一层楼。  二进门的影壁分别是 “八字”影壁和“一字”影壁,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大门,称为“广亮式门楼”, 是敞开胸怀“欢迎”的意思,取“纳福迎祥”。也称“吉祥如意门”。

屏门上所题的是《朱子治家格言》中的部分内容: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毋流连。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意思是:天刚亮就起床,把院子打扫干净,做到内外整洁。天一黑就休息,锁门时必须亲自细心察看。一碗粥一碗饭,要想到它来的不容易;半缕丝半缕线,时刻要记住它是辛苦换来的。应当在未下雨之前就思谋好下雨后要做的事,不要临到渴了的时候才去打井。自己的生活花费要俭省节约,宴请宾客时有节制。祖宗虽然已远去,但祭祀的时候一定要诚心诚意;子孙即使不聪明,儒家的经书也不可不读。为人处事要谦虚朴实,教育子弟要有规有矩。不要贪得意外之财,不要喝过量的酒。与挑担的小生意人打交道,不要占他的便宜。见到生活困苦的亲朋邻居,要多加慰问抚恤。

这是二进院。是两层楼的建筑,在晋南非常普遍。一层是孩子们和客人住的地方;二层阁楼放棉花之类易燃易爆物品。

北房的墙角下有个洞,称为“狗窝”,其实不是狗住的地方,而是放笤帚、簸箕等洁具的。是为了下人或者媳妇早上起来打扫厅堂可以不打扰主人和公婆。这也正是屏门上所题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的真实写照。

和顺堂

我们现在来到李家的“和顺堂”,它的主人是李家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王和君。王和君的丈夫是“道”字辈李道升的三儿子——李大猷,因为李大猷英年早逝,所以人称她为“三寡妇”。王和君生于中医世家,善于用火针、拔罐医治风湿病、肩周炎等疾病,而且妙手回春。她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心灵手巧、记忆过人,还能双手打算盘。她的丈夫去世以后,由她与李大辅一起经营李家南院的生意,当时她年仅二十六岁!当年由她经营的商号遍及运城、解州、潼关、渭南、西安、宝鸡、平凉、兰州、银川等地。至此,李家人坐马车去陕、甘、宁、蒙等地日行六十里,沿途食宿均在自己店里。她还曾雇用了几十只骆驼把银元从银川运回阎景村。

北房上的烟筒的一圈砖雕图是熊熊烈火,象征李氏家族蒸蒸日上。这也说明在很早的时候王和君就已经开始使用取暖炉了。

清末时期,山西的富商们认为,经商获利后再投资不如窖藏保险。去过晋中旅游的人都知道,晋中的富商们就是采用了窖藏这一手段来存银子。而作为晋南富商的李家,他的银子却没有窖藏,那么他是怎样保存他的财富的呢?

我们看东西厢房的南山墙,从表面上看与普通的墙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里边的墙从外皮到窗户边有一米多厚,这就是李家特有的“夹层墙”。从二层阁楼可以通到夹层墙的里面,是用来放贵重物品的,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保险柜”。

走进客厅,上面的大梁特别引人注目,经过测量计算,这个大梁直60公分,用料1.4立方米;两边的驼峰,做一个也得0.4立方米的木料。这充分体现了李家建筑的体量宏阔,用材肥硕。这个大厅就是当年王和君主持李家生意时会客以及与各商铺掌柜聚会议事的地方。

大家一定看过电视上有钱人会客时,经常是一拍手或者说“上茶”,下人就会马上把茶端上去。为什么会这么快呢?就是因为后院的这个小门!下人们一接到客人要来的通知,就会在后院厨房沏好茶,端茶在这候着,主人一叫上茶,就马上把茶端上去。李家后院一部分是佣人住的,一部分是做饭用的,剩下的是女工们做女红用的。当时李家的男主人在西北做生意,女主人在家里管家的同时,雇用村里一些女工纺线、织布。由管家着人把家里女工纺线织布的成品拿到集市去卖,卖得的钱再如数交还给女主人。

在和顺堂的后院我们为大家布展介绍的是当年李家女工纺线织布的场景。首先是“扎花”,“扎花”就是将摘回的棉花脱籽,弹成条状的棉条。(脱出来的棉花籽还可以榨油,榨油剩下的渣饼是很好的牲畜饲料和肥料)然后用纺车将棉条纺成棉线,称为“纺线”。这些棉线就可以直接用做土布的“纬线”。如果需要做彩色的布,就得把纺出来的部分棉线染上需要的颜色,称为“染色”。如果不需要颜色,就可以省去染色这一步,直接进行“浆线”,就是用面浆洗棉线,直到面浆均匀的糊在棉线上。然后将浆好的线阴干,再用手将棉线根根搓开。这些浆好的线就是布的“经线”。之后就可以借用筒车和纺车把浆好的线纺成菱形的线团,以备用作布的“经线”。再将没有浆过的棉线纺成锥形的线团备作布的“纬线”。一切准备妥当后就是往织布机上上“经线”了,这个程序是织布过程中最重要、最值得研究、最有学问、也是我们现在的人最容易忽略的一步,大家可能更多见到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已经上好“经线”的“成品织布机”吧。“经线”上好以后就是织布了,在这一踩一放、一穿一收间,我们的土布就一点一点的织出来了。

私塾院

“信溥堂”的对面是私塾院,是李道荣当时复修的,我们看两边的“福”“寿”二字。人生最大的追求,莫过于“福寿双全”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然而要占尽这“福寿双全”,却也是难得难得!李家当时富甲一方,可谓是“福”贵有余了,而李道荣的祖父辈中能称得上“长寿”的却寥寥无几,所以健康长寿就成了他最大的心愿。而《百寿图》自古就是颂扬年高的吉祥图案,是护佑身家平安之宝。所以,李道荣建房时就以这个大的“寿”字为中心,把其余近百个小“寿”字分散在了宅院的各个角落,以寄托他追求长寿的美好心愿。而实事上,李道荣也确实活了67岁,这在当时的生活背景、医疗条件下也称得上一个“寿”字了!

再看两边的对联,它虽然损坏了(上联:知乎天……,下联:止也吉祥室……),但是好多人对它很感兴趣,欲将它补全,我们从中选了三幅比较经典的,是“知乎天地德为本,止也吉祥室有余;知乎天命家知知,止也吉祥室止止;知乎天地心守一,止也吉祥室生白”。  较为认可的一种,据横批上“深藏若虚”补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讲“抱元守一”。可见“一”是天地的根源。即人们称之为元气的东西。上联可理解为:懂得天地间的大道理就应该坚守心中的元气。也可简单地理解为,要想学得天地间的大道理,就要用心专一。

下联出自道家的另一位创始人庄子。《庄子·人世间》有“瞻彼阙者,虚室生白”的句子,《淮南子》也有“虚室生白,吉祥止也”。“虚室生白”字面意思是“空虚的室内,太阳的白光照进来”。止是静止。“吉祥止也”的字面意思是“宁静吉祥”。下联可理解为:“心中虚静,一心向善,则纯白独生。”上下联合起来可理解为:若能心无杂念,专心致志,则蓬荜生辉,吉祥宁静。  至于原来是哪一幅,现在就无从考证了。

私塾院的大门,是传统四合院中的“月亮门”。门用的却是日式的推拉门,既节约空间,又进出方便,这也是李道荣宅院的一大奇观!

私塾院内的门楼上的砖雕共七层,雕刻之精细在三晋大院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第一排的中间两个是祥云和蝙蝠,表示“运”中福、天降洪福。两边分别是两条草龙供奉一个果盘,果盘里边是佛手。佛手谐音“福寿”,整个图案也称龙天赐寿、福寿双全。最两边是拐子,龙上边有个鼎。自古以来,皇帝都被视为龙,被称为天子。而鼎是立国重器,国都所在就是鼎之所在,所以定都称“定鼎”。在这里龙与鼎寓意飞龙在天,也有天降洪福的意思。

第二排中间是如意卷草纹,象征平安如意。两边是拐子龙围绕着一个“笏”,是古代君臣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的板子,上面可以记事。寓意天赐高官。龙是四灵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最受欢迎、最被神话的吉祥物。旧社会只有皇家可以用龙,到了清末的时候,民间被允许使用一些简化了的龙,卷草龙就是其中之一。

第三排是各种表达吉祥的水果。最两边是桃。传说西王母的蟠桃是“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三千年成熟”。所以桃被视为长寿的象征。再下来是石榴,石榴与桃子、佛手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吉祥果。这三种东西并放在一起,可以用来祝愿三多,即:多子、多寿、多福。其中石榴就是祝人多子。传说,北齐的高延宗纳李祖收之女为妃,妃子的母亲宋氏以两个石榴相赠,高延宗不解其意,大臣魏收解释说:“石榴房中多子,今皇上新婚,妃母以石榴兆子孙众多。”从此以后,用石榴来祝多子的风俗更加流行起来。第三个是柿子,柿子的“柿”与“事”同音,所以人们经常借“柿”喻“事”。另外柿有七德,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说它:“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即指其寿命长,树荫多,无鸟巢,不着虫,红叶可玩赏,结硕果,落叶肥大,雅俗共赏。第四个是李子,李子与“立子”谐音,所以人们常用来祝福人生子。另外,“李”与“礼”谐音,表示李家重视礼法,是礼仪之家。第五个是佛手,佛手是一种形状奇特的果实,它状如人手,分散如手指,拳曲如手掌,所以通称为“佛手”。佛手的“佛”与佛同字,所以佛手也是佛的象征。

第四排是由荷花与牡丹等花卉组成的锦带,表示荣华富贵不断头。

第五排两边是锦鸡牡丹,表示锦上添花。中间是三个异兽。  第六排和第七排总共是十二个异兽,是人们在各种常见的动物如猪、狗、羊、虎、鹿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表达的是益寿延年、颐养天年。

下面的对联是“知道诗人赋绸缪,止邱黄鸟叶(xié)绵蛮”,横批是“集”。意思是:懂得道义的诗人歌唱《绸缪》和《绵蛮》,落在土丘的黄鸟用婉转的叫声与之配合。

《绸缪》和《绵蛮》都是《诗经》中的诗,古人用《诗经》,大多断章取义。这幅对联的上联取《绸缪》中的如此良人何”,下联取《绵蛮》中的“教之悔之”,合起来是:对这些来求学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当然是“好好的教诲他们”。横批“集”,就是“聚集福庆”为祖宗争光的意思。

从这幅对联可以看出这个宅院的主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东厢房是教书先生办公和休息的地方。为了教育好子女,李家不惜重金聘请名师到私塾院教读他们的子女,还要求先生把“程朱理学”和当时社会流行的新学文章放在教课之中,让子女们涉猎学习。

正房的三眼窑洞是学生们上课的地方。下面的窑洞是李家的储藏室。

私塾院的北房正中间的花板,从左向右依次是:孔子拜见老子图与竹林七贤郊游图。

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来拜见老子,老子骑着青牛出来迎接,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事情,受益良多。临走时,老子送了孔子两句话:一是,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都死了,甚至连骨头都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那些话看得太死了。二是,有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那些骄傲、贪婪,去掉一些架子、妄想。这对你是有好处的!之后,孔子经常赞美老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鱼,我知道它会游泳;兽,我知道它会走;但是龙,它在云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大师,主人在北房正中间的花板上雕刻这样一幅图案,用意不言而喻!

我们现在看到这阶梯通向房顶的建筑是李家的“看家楼”,站在上面可以看到李家大院的全貌。李家当年专门成立了一个看护队。看护队不仅看护李家的安全,而且还担任镖局运镖的任务,同时还兼管阎景村的治安。当时李家设粥场舍饭时,薛店村和阎景村的村民全部造册登记,届时鸣钟,村民自带碗筷,三餐不限量,吃饱为止。这就是当时鸣钟的地方。所以人们又称他为“放赈楼”。

同德堂

李家的“同德堂”,是第十五代“道”字辈李道升的宅院。这座宅院创建于民国十年。是李家院落群中的上品。  特别是这个门,他上面的铁艺是非常精致的。由于当时铸造技术落后,所以这上面的铁艺是将土铁拍成铁皮,画上图案,刻制而成。据考证,是特聘请现在的“大雁都师”王牌门业71岁的总工程师的爷爷用了300个工做成的。

大门的进出共有六道关。进门是三道关。首先是用钥匙打开铁链扣马眼上的明锁,这个明锁是让人一看就知道主人不在家。然后再用区别针大小的钥匙,塞进门西边上部梅花状的小孔内,左回右拨,打开下面的弹簧片。再用另一把钥匙从弹簧片孔内打开门内的铁栓,这样门才能打开。从表面上看,弹簧片是看不出来的。即使有人砸了明锁,弹簧暗道机关不打开,门还是开不了。1938年日军侵占万泉县时,占用了李家大院,到李道升门前砸了明锁,打不开此门,用刺刀在门上捅了一个多时辰,只捅了个小洞,门还是打不开,于是就无奈的走了。剩下三道关是关门所用。晚上主人要休息,必须关好门。也是先扣上门后的铁链,插上铁栓。然后插好门后的两道门关。再放好上下两根碗口粗的木杠。最后将门内的弹簧暗道机关拨动一下,门就关好了,主人才可以安然入睡。

庆禄堂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李家“庆禄堂”的正房。我们看一下李家祝寿的场面。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敬老尊老的习俗,世代沿袭,为老人祝寿这一活动便是其中一例。万荣民间过寿一般有“过三不过四”的说法,即三十开始过寿,四十不庆,因“四十”的“四”谐“死”,忌讳。因此三十过后直到五十岁才开始第二个寿辰,以后每隔十年庆祝一次,直到儿娶媳,六十岁才开始每年庆祝。每年生日庆,名为“散生日”,家庭成员自己庆祝,六十岁年满花甲,七十岁年届古稀,此后逢九之年,名曰“寿礼”,逢十之年,名为“整寿”或“大寿”。大动亲友,隆重庆祝,有钱人家甚至设戏台一连庆祝几天。

祝寿时要办喜宴,寿越高,规模也就越大,宴席愈丰盛。最隆重的寿席叫冲九,即十三碟,八小碗,八大碗,外加一只鸡,共三十个菜。

亲戚来了以后,让寿人暂到邻居家或坐在街上,亲朋好友要吹着唢呐,打着锣去迎接寿人。寿人走在最前面,就象官老爷那样神气,回到家里,烧香祭祖。

亲友磕头祝寿,寿人坐在上房的上座,如果老伴在世,并坐上座。如失配偶,男寿人请男的,女寿人请女的就坐,孙媳站在寿人椅子后侍候。

早上吃喜面,桌上放一个小盘,来人都要从自己的碗里夹两根面放到盘里,让寿人吃,谓之“添寿”。中午吃席,也要添寿,请寿人吃掉。然后亲朋不动身,寿人的子女要向他们致谢,谓“谢寿”。体现了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优秀民族传统。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李家为李老太太祝寿的场景。

亲朋厚友来庆贺时,一般都带着“寿礼”。腰厅放置的就是祝寿的礼品。有寿桃、寿幛、寿联、寿画、寿糕、寿酒等。

一般人家进门是一个照壁,李家建房时,为了节省空间,就在门楼下扎了六扇门,称为“风门”。这个风门的目的是使居住的地方有所遮挡,增强了宅院的私密性和安全感。按照风水学讲,大门为气口,有风门可以避免煞气冲入。

两边的门是进出所用,中间四扇,平常是关着的,不仅起到了照壁的作用,而且符合“进门三弯,不问自安”的晋南民俗。这四扇门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打开。取“同喜同乐”之意。遇到红白喜事的时候,就会把这四扇门卸下,除了进出方便外(方便客人们的拾落进出),更主要的是让亲朋好友都前来捧场,将这红白喜事办的更为隆重。

庆禄堂的大门的铁艺虽然大部分都损坏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原来的机关也是相当精密的。下面两个原形的孔,有好多人都很好奇,他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这其实是两个枪眼,原来这上面分别盖有一个铁片,这还有机关将铁片卡住。这个宅院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当时盗匪横行,社会动荡不安。这个孔就是便于看家护院的人黑夜从孔内向外望,如果有盗匪在这里作乱,就把土枪放在这个孔上将其击毙。所以这个孔又称为“望口”。

李氏宗祠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座高低错落、主从有致,又渗透着一定神秘色彩的古建院落,这就是李氏宗祠,是李家后人祭祀祖宗的庙堂,是李家现存院落群中年代最久的一座宅院。

宗祠是乡土社会里宗法制度下除了住宅之外最重要的建筑。宗祠的基本功能是供奉宗族祖先的神位,定时祭祀。它的基本功能是通过祖先崇拜,加强宗法共同体的内聚力。所以,宗祠产生的主要前提是,在农耕时代,一处地方的一位始迁祖”直系后裔一代又一代地聚居在一起,形成宗族,同时形成血缘村落。  李氏宗祠主房(南房)创建于清光绪十二年,正门(北房)、腰厅创建于清光绪十三年,整个祠堂修建了一年多时间。李氏宗祠占地面积534.82平方米,建筑面积457.19平方米,为座南向北的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前窄(11.07m)后宽(13.68m),是聚财敛运之意。中轴线上建有三间南房,为正室,是祭祀的主场所;中间建有三间享堂,为宗族祭祀跪拜、议事、宴会的地方,东西两侧各建四间厢房,下如竹苞一样吉祥,上如松茂一样如意。西厢房供祠堂管理居住,东厢房供外地宗亲来祭拜时居住,中轴线的北面建祠堂正门三间,中间为走道,东西两边为祠堂管理人员居住。

祠堂正门外西边廊厅下竖着一块李氏创建祠堂记的石碑。据李家的后裔回忆,李家起初以土布起家,常年往来陕北的“三边”(安边、靖边、定边),贩运土布、杂货等,历经严寒酷暑,风霜雨雪,无暇顾及礼仪繁多的家族活动。第八代李永山自明朝末年由薛店村迁到阎景村,已传七代,经历二百多年,还没有祠堂。李家从第十三代“文”字辈的李文炳、李文阶、李文蔚开始经商发家,到第十四代“敬”字辈的李敬修(李文蔚之子)、李敬伦(李文阶之子,亦叫敬信)时已生意兴隆、家业富厚,为修建祠堂打下了物质基础。李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李敬修36岁时就表现出卓越的才华。光绪丙戌秋,李敬修将为其父建亭树碑,言非千金不能壮观。后当他读到《礼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时,随即感慨道:“这也是我的志愿啊!”。此后,由李敬修和堂弟李敬伦(敬信)牵头,出银三千两,宗族兄弟也积极参与,量力出资,修建了这座宗祠。动工前先请有名望的先生看好风水,再请能工巧匠设计图纸后,才开始动工修建。建房的立木人为李敬修。建房的标准很高。一是地基的处理特别讲究。二是椽要求直径不低于碗口粗,要粗细一样,长短一样,重量一样,房上的椽是经过根根打旋、过秤的。椽摆的密度很高,几乎连手指头都插不过去,民间称为“厦坡滚核桃”。三是房的大梁、立柱、檩条都是两头直径一样尺寸,立柱最高的6米,大梁最粗的直径60公分。椽、梁、柱、檩要求纯东北优质松木。据说李家当年修建祠堂时,雇人专门住在东北林区,往家乡发运木料,直至修建完毕。李家修祠堂当时在方圆百里成为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话题。后来越传越神,越传越玄。文化大革命中竟传成一个笑话:说的是李家当年修建祠堂,专门在东北林区买了一架山的木料,派人常年看管,并为李家发运木料。由于路途遥远,信息不通,万泉县解放时看山发运木料的人并不知道,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位看山发木料的人才从东北回到李家大院,讨要看山几十年及发运木料的工钱,谁知李家大院变成了阎景中学,院里住的全是学生。到处是朗朗读书声,一位知情人向看山人讲,1937年日本人侵略中国时,李家的人都逃散四方,这几十年杳无音信,根本就没有回来过。这个人去时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回时已变成白发苍苍的老者。这虽说是个传说,但也充分说明李家祠堂修建做工之精细、历时之久远。

李氏宗祠是李家大院建筑群中的典型代表。其布局特点是院落四周建有房屋,外廊木构柱网,抬梁屋架,千茬瓦屋面,花脊吻兽,外看似两个院。与居住院落相互呼应,互为补充,浑然一体。祠堂的正室、北房、享堂及东西厢房山墙都是用砖砌筑的马头墙(亦称防火墙)。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借鉴徽式建筑风格而作,最高为7.09 m,最低为6.74 m,旨在保护建筑里的木结构部分,防止被火烧毁,所以又称为“防火墙”。马头墙还能起到防盗作用。

后花园

祠堂对面是李家的后花园,有东西两个人造湖泊,东沟有葡萄、苹果、梨、枣、桃等果树,还有供游人休息的40眼砖砌窑洞,共占地近百亩。这里常年流水瀑布,碧波荡漾,水榭长廊,鸟语花香,当我们登上28米高的景行楼,李家大院的全貌尽收眼底。身处此境令人心旷神怡,留恋往返。当年李家的第十四代“敬”字辈的李敬伦曾在这里品茶赋诗,挥毫泼墨,观鱼赏花,抚琴吹箫,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过着花间林下,文人雅士的生活。李敬伦美誉这里为“景村别墅”。

欢迎大家到李家大院,游狮子山,钻狮子洞,上景行楼,到景村别墅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seo seo